吴茱萸叶是一种主要治疗胃寒吐泻、心腹冷痛、伤寒头痛的中草药。其主要功效是温中止泻、祛寒止痛。关于吴茱萸叶的一些资料,书籍记载不是很多,但是在平时生活中,人们经常会自己使用民间偏方,例如在睡前用吴茱萸叶泡脚,认为可以用来治疗失眠等。那么关于吴茱萸叶这一味中药到底有何功效?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。
植物形态
1、树皮青灰褐色,幼枝紫褐色,有细小圆形的皮孔;幼技、叶轴及花轴均被锈色绒毛。奇数羽状复叶对生,连叶柄长20-40cm;叶柄长4-8cm,小叶柄长2-5mm;小叶5-9,椭圆形至卵形,长5.5-15cm,宽3-7cm,先端骤狭成短尖,基部楔形至广楔形或圆形,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,侧脉不明显,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,脉上尤多,有明显的油点,厚纸质或纸质。
果实扁球形,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,呈蓇葖果状,紫红色,表面有粗大油腺点,每分果有种子1个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0月。
2、石虎本变种与正种很相似。区别点为变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。小叶3-11,叶片较狭,长圆形至狭披针形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各小叶片相距较疏远,侧脉较明显,全缘,两面密被长柔毛,脉上最密,油腺粗大。花序轴常被淡黄色或无色的长柔毛。成熟果序不及正种密集。种子带蓝黑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3、毛脉吴茱萸与上种相似。小枝被黄锈色或丝光质的疏长毛。叶轴被长柔毛;小叶5-11,叶形变化较大,长圆形、披针形、卵状披针形,上表面中脉略被疏短毛,下面脉上被短柔毛,侧脉清晰,油腺点小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1、生长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。
2、生于山坡草丛中。
3、生于村边路旁、山坡草丛中。
4、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辛;苦;性热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散寒;止痛;敛疮。主霍乱转筋;心腹冷痛;头痛;疮疡肿毒
“吴茱萸叶”在《辞典》主治:《日华子本草》"治霍乱,下气,止心腹冷气,内外肾钓痛,盐研罯之。"“吴茱萸叶”在《中华本草》主治:散寒;止痛;敛疮。主霍乱转筋;心腹冷痛;头痛;疮疡肿毒。
1、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。本品辛散苦泄,性热祛寒,既散肝经之寒邪,又解肝气之郁滞,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。治寒疝腹痛,常与小茴香、川楝子、木香等配伍,如《医方简义》导气汤。治厥阴头痛,常与人参、生姜等同用,如吴茱萸汤。治冲任虚寒、瘀血阻滞之痛经,可与桂枝、当归、川芎等同用,如温经汤。若寒湿脚气肿痛,或上冲入腹,常与木瓜、苏叶、槟榔等同用,如鸡鸣散。
2、用于胃寒呕吐证。本品有温中散寒、降逆止呕之功。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,呕吐泛酸,常与人参、生姜等同用,如吴茱萸汤。治外寒内侵、胃失和降之呕吐、可与半夏、生姜等同用。
3、用于虚寒泄泻证。本品能温脾益肾、助阳止泻,为治脾肾阳虚,五更泄泻之常用药,多与补骨脂、肉豆蔻、五味子等同用,如四神丸。此外,以本品为末醋调敷足心(涌泉穴),可治口疮,现代临床并用以治疗高血压病。
附方
①治霍乱脚转筋:吴茱萸叶和艾,以醋汤拌罯。(《日华子本草》)
②治大寒犯脑头痛:酒拌吴茱萸叶,袋盛蒸熟,更互枕熨之,痛止为度。(《纲目》)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6g。
外用:蒸熟敷痛处。
使用注意
本草药辛热燥烈,易耗气动火,故不宜多用、久服。
以上就是关于中药吴茱萸叶的一些药理知识。吴茱萸叶主要是用来止痛和散寒的,因为吴茱萸叶是一味性热的草药。在资料上没有记载它含有毒性,但是作为一种中药,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注意适量。外用时还需注意要将吴茱萸叶加热蒸熟才能够敷于伤痛处。在一些中药医师看来,吴茱萸叶也可以用来治疗失眠,在睡前用吴茱萸叶泡脚有一定安眠功效。